信慧下载站:优质、全面、安全的专业下载站! 首页|最近更新|专题集合

《三国杀十周年》戚宦之争攻略(新三国东汉灭亡)

时间:2023-03-27 18:45:57 来源:www.xhsheepskin.com.cn 人气:

为您带来最新《三国杀十周年》戚宦之争攻略(新三国东汉灭亡):

新三国东汉灭亡

公元220年,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,东汉宣布灭亡,历史又进入了一个长期的时期——三国时期。东汉历12帝,共195年。东汉(25年—220年),是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,传八世共十四帝,享国一百九十五年,与西汉统称两汉。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,西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。公元25年,刘秀称帝于鄗城,后定都于雒阳,延续“汉”的国号,史称东汉。东汉时,权力被大幅削弱,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。汉明帝、汉章帝在位期间,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,史称明章之治。汉章帝后期,外戚日益跋扈。汉和帝继位以后,扫灭外戚,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,史称之为永元之隆。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、外戚干政,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,史称戚宦之争,朝政日益,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。汉桓帝、汉灵帝在位时期,昏庸无道、横征暴敛、卖官鬻爵,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。公元184年,黄巾起义爆发,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,在黄巾军冲击下,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,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,虽成功了黄巾起义,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。公元188年,刘焉谓四方多事,原因在刺史权轻,遂改部分刺史为州牧,使刺史成了一州军政的长吏、太守的上级,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自此形成。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,埋下了东汉末期军阀割据的祸根。公元189年,汉灵帝去世,汉少帝刘辩即位。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,掌控朝廷,志于铲除宦官势力,但何太后反对,士大夫领袖袁绍提出建议,让西北军董卓进京,逼迫何太后答应。何进同意了袁绍的建议。然而事情泄漏,宦官先下手为强,杀死何进。当时在西园军的袁绍闻讯,立即率军攻入皇宫,对宦官进行宦官张让挟持汉少帝逃走,追兵到,张让身亡。董卓率军抵达洛阳,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,导致董卓控制了中央。董卓为了树立威望,废掉了汉少帝,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,即汉献帝。190年汉少帝和何太后被董卓杀害。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,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中原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,纷纷以讨董为名起兵并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董卓。但关东军内讧、盟军决裂导致失败告终。初平元年(190年)又起董卓之乱,自此朝廷大权旁落,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。与此同时,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互相攻伐,以增加自身实力,中央的威望荡然无存。公元192年,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,合作谋杀了董卓,下令大赦,董卓之乱结束。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、郭汜卷土重来,王允被杀,东汉朝廷再度失控。公元195年,李傕、郭汜发生,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到洛阳,但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。建安元年(196年),曹操则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,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220年,曹丕篡汉,定都洛阳,改国号为“魏”,史称“曹魏”,东汉灭亡,历史从此进入三国时期。

东汉圣旨格式

东汉的圣旨,已出现了具体的明确格式,有固定的开头,也就是“某年某月某日,某皇帝”这样的格式,并不是什么奉天承运。东汉(25年—220年),是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,传八世共十四帝,享国一百九十五年,与西汉统称两汉。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,西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。公元25年,刘秀称帝于鄗城,后定都于雒阳,延续“汉”的国号,史称东汉。东汉时,权力被大幅削弱,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。汉明帝、汉章帝在位期间,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,史称明章之治。汉章帝后期,外戚日益跋扈。汉和帝继位以后,扫灭外戚,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,史称之为永元之隆。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、外戚干政,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,史称戚宦之争,朝政日益,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。汉桓帝、汉灵帝在位时期,昏庸无道、横征暴敛、卖官鬻爵,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,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,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,方将民变基本平定,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。初平元年(190年),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,自此朝廷大权旁落,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。

刘秀是三国前还是三国后

刘秀在前,三国在后刘秀建立的东汉(25年—220年)是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,传八世共十四帝,享国一百九十五年,又称后汉,与西汉合称汉朝。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、外戚干政,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,史称戚宦之争,朝政日益,而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。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,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。初平元年,董卓之乱又起,自此汉廷大权旁落,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。董卓被杀死后,建安元年,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。 公元220年,东汉灭亡,进入三国割据时期

何进的异父异母兄弟何苗,是如何一步一步葬送东汉的

谢邀。不是太同意题目的观点。东汉后期,外戚、宦官争权夺利,共发生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戚宦之争(可翻看本人以前的《史无前例的戚宦之争》一文),直接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,促进了东汉覆灭。何进、袁绍诛杀宦官,就是这六次戚宦之争中的最后一次,也是把东汉王朝推向末路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。正是这次争斗,让董卓得利,走上前台,挟持了汉献帝,引发诸侯,历史也由此进入了三国时代。在这场决定东汉命运的戚宦争斗中,交峰双方一方是以何进、袁绍为首的外戚、士族势力,一方是张让、赵忠为首的宦官势力。何进的弟弟何苗,表面看是外戚势力,但他却不同意诛杀宦官集团,一直在中间摇摆不定。何苗是何太后的异父同母兄,其父亲姓朱。妹妹进宫后改母姓,后来在其兄何进手下做事,与何进虽为兄弟,但关系并不密切。何苗曾因农民起义军立功封侯。何进诛杀宦官前,曾多次征求何太后及太后母亲舞阳君的建议。但张让等宦官集团多次舞阳君和何苗,所以,舞阳君就做女儿何太后工作,不同意诛杀宦官。何苗也多次劝说何进说,我们何家能有今天(何进原来是个屠夫,妹妹妹妹进宫才慢慢发达),沾了宦官不少光,为什么要和宦官过不去呢!何进历来痛恨宦官专权,但此人优柔寡断,拿不定主意,在袁绍再三劝说下,最后下定决心诛杀宦官。但因为事到临头又犹豫不决,被宦官集团设计砍了脑袋。袁绍借机率兵大杀宦官,皇宫内乱成一片,血流成河。何苗虽然不同意诛杀宦官,但袁绍大开杀戒时,他其实并没有和宦官一起,与袁绍军对抗。但何进部将吴匡为了给何进报仇,怨恨何苗不和何进一起诛杀宦官,就趁乱杀了何苗。所以,何苗在这场决定东汉命运的戚宦争斗中,并没有起到什么决定性作用,只是个被误杀的替死鬼。

标签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