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慧下载站:优质、全面、安全的专业下载站! 首页|最近更新|专题集合

秦时明月世界二等菜肴配方(二次元动漫风格装修)

时间:2023-03-31 09:47:01 来源:www.xhsheepskin.com.cn 人气:

为您带来最新秦时明月世界二等菜肴配方(二次元动漫风格装修):
1、二次元动漫风格装修
2、快过年了,都有哪些传统特色的年味,现在还有吗
3、给北魏修《国书》的名臣崔浩,为什么会被诛族惨死
4、90后的你,哪些动画片陪你度...

二次元动漫风格装修

二次元动漫风格装修效果图

快过年了,都有哪些传统特色的年味,现在还有吗

回答我的家乡安徽和县农村年味还是蛮浓厚的。有以下传统风俗:腊月二十三,小年,烧纸、焚香、放鞭炮,送灶王爷上天,祈求上天言好事。2、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几中,挑好日子,打扫屋子,名曰”掸尘“。3、年三十下午开始贴春联、家里门窗及客厅中堂贴上在街新买的年画,三四点钟家宴,俗称叫吃三十晚年饭。注意的是,必备的几个菜品:鸡—大吉大利,鱼—年年有余,肉圆子一一年到头团团圆圆;荤素搭配,讲究一个多,另外,若有人在外未回家团圆,则在家宴的饭桌上也会放上他的筷子,意味着团圆,且筷子会多方几双,意味着添丁进口。4、年三十下午,吃完家宴,男人们领着小孩去给祖先上坟,名曰”送钱“,让逝去的亲人们也拿钱办年货,过个好年。此时,女人们则在家剁馅儿,准备包饺子。5、除夕,全家守岁,包饺子,看春晚,打麻将,其乐融融。6、年三十的火,一定要大,象征着兴旺、红火。7、零点刚过,家家赛着起早,放鞭炮,迎接新的一年到来。8、鞭炮放过,开始吃饺子,小孩儿此时是不能乱说话的,因为怕说了不吉利的话,就只好乖乖吃饺子。9、吃过饺子,大人们就可以睡觉了,小孩儿则去给家族里的长辈拜年,当然,前些年是要跪下,说”x爷,我给你拜年啦“,x爷笑着给孩子拿出一个红包。10、年初一到初三,不吃面条,因为觉得面条纠缠在一起,木乱的很。

给北魏修《国书》的名臣崔浩,为什么会被诛族惨死

南北朝时期名臣济济,其中,崔浩最有才华、却也死得最惨。“国史案”爆发后,“清河崔氏无远近,范阳卢氏、太原郭氏、河东柳氏,皆浩之姻亲,尽夷其族”,北魏的顶级汉族世家几乎被一锅端。崔浩落得这般田地,既有性格的原因,更是改革家的宿命:虽有宏图壮志、却输给了时代。崔浩,字伯渊,小名桃简,出身于北朝第一豪门望族清河崔氏。在过去的数百年间,从曹魏直至十六国时期,崔氏一直在各个中位居宰辅;其父崔宏(崔玄伯)号称冀州神童,官至北魏吏部尚书、赐爵白马公。崔浩则青出于蓝,他自幼博览群书,天文地理、诸子百家无不精通,是当时公认的头号才子。成年后就顺理成章进入政坛,当时在位的是北魏帝国开国皇帝、道武帝拓跋珪。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。十六国末期,一代雄主15岁时拓跋珪重建代国,从此带领拓跋鲜卑后发制人、强势崛起,先后横扫草原、击垮后燕、打败后秦,并在公元398年即皇帝位,奠定了北魏强盛的的雏形。但是,在这一过程中,拓跋珪虽根据客观形势需要、加强了与汉族士人的合作,但整体而言,北方“胡汉之别”的思想观念还很浓厚,鲜卑上层贵族与汉族豪门之间不仅在文化、传统上存在差异,现实利益层面也存在剧烈,比如中原租佃制与草原奴隶制、门阀制与血缘政治之间的分歧。因此,当时的汉族士人若想在北魏朝廷占据优势地位,难度可想而知,但崔浩是个例外:他先后为道武帝拓跋珪、明元帝拓跋嗣、太武帝拓跋焘服务,每任皇帝都对他推崇备至,可谓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。而崔浩的地位,源自他无可辩驳的软硬实力:能力强、态度好,让所有皇帝都挑不出毛病,甚至是深为叹服。比如晚年的道武帝尤为严厉,很多左右为了避免惹祸上身、纷纷撂挑子躲避,只有崔浩像没事人一样尽忠职守、“独恭勤不怠,或终日不归”,以至于向来冷酷的拓跋珪都刻意让人送饭以示鼓励。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后,学识渊博的崔浩俨如“帝师”,经常为其讲授《易经》、《洪范·五行传》等各类经书。而且崔浩精通星术、占卜,屡屡料事如神,因此得以参与军国大事,“凡军国密谋皆预之”。在当时,甚至出现了“听崔浩的,一定能成功;反之,则必败”的规律。比如公元416年东晋刘裕北伐后秦时,派人向北魏借道,绝大多数北魏大臣建议阻止刘裕西上,只有崔浩提出了让晋秦两虎相斗、北魏坐收渔利的策略。然而,拓跋嗣听取了多数人的想法,结果被刘裕的“却月阵”痛击,以至于他后悔不迭、“恨不能用崔浩之计。”崔浩料事如神,他曾准备预测出刘裕无法彻底拿下关中,甚至还精准地算出刘裕篡位自立的时间点,对于当时各个的特点、优劣更是洞若观火,以至于拓跋嗣经常跟他谈到深夜仍意犹未尽。公元423年,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,面对内部形势复杂、外部柔然威胁的困局,不顾朝廷内的汹涌反对声,采纳崔浩的主张主动出击柔然。此战后,北魏不仅减轻了北边的压力,还将大量被柔然奴役的高车人编入,使得北魏的军事实力大增。拓跋焘能够顺利统一北方,崔浩功不可没。对自己这位顶级智囊,拓跋焘极为尊重,甚至是言听计从,还称赞其为“长胜之家”。接下来,为了促进北魏迈上新台阶,全面汉化已势在必行。毕竟当时的北方,鲜卑人不仅在数量上极大少于汉人,其文化、政治制度也相对落后,为了实现长治久安,制度与观念上的汉化至关重要。而推动这份工作,崔浩可谓当仁不让。崔浩作为名门之后,向来致力于“以人伦为己任”、“欲齐整人伦,分明姓族”,即孜孜不倦于为恢复汉文化、家世传统而努力。为了坚定拓跋焘加快汉化的决心,崔浩利用道教将其包装为“太平真君”、树立为继孔子之后的一代圣人。后者龙颜大悦,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,比如重设尚书省、建立中书省和秘书省,组织大批汉族士人参政;整顿赋税,考核官吏等。此外,为了打造一个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儒教,崔浩坚决打击鲜卑人在民间信奉的杂神,甚至还声称要“荡除胡神、灭其踪迹”,进行激烈的“灭佛”举措。但可惜的是,崔浩却也由此把自己推向了绝路。其一,崔浩聪明绝顶,但却勤于谋国、疏于谋身。崔浩身上带有士大夫的传统气节与精神,人格正直、坚守准则而不会见风使舵。他仰仗自己的过人才华、高贵的门第、历任皇帝的宠信,目空一切、藐视群臣,经常言辞犀利、咄咄逼人,屡屡说出“陋矣哉,公卿也”这种裸的羞辱之语,压根不给人留情面,得罪了大批同僚;崔浩知道自己的才华可以睥睨众生,因此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,常以张良自比,对于才华的展示也极为迫切、压根不加收敛。但崔浩这种作风并非出于自私、而是一心为公的表现,比如他曾经当面痛斥弘农王奚斤、李顺等人受人金钱故意歪曲事实、将个人私欲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可耻行为;南线将领主张与刘义隆交战,崔浩却一眼看穿这些人意图借机敛财、不顾大局的小算盘。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局面:崔浩越成功,其他人就越嫉恨,毕竟没有人愿意长期跟一个智商碾压自己的同僚共事、经常被其一眼揭穿。其二,崔浩触动了鲜卑统治集团的利益。崔浩出身汉人豪门世家,是儒家道德理念的忠实拥护者、践行者,他致力于恢复汉家文化、实现与博学合一的士族门阀政治理想,打造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原。但这对于鲜卑贵族而言则无异于晴天霹雳。一旦以家族、学术为标准的贵族政治建立起来,基于血统的鲜卑贵族将被取代,已经到手的巨大利益将面临失去的危险。因此,拓跋焘汉化举措越多,崔浩与鲜卑贵族的矛盾越激化。而崔浩消灭杂神、打击的运动,更是招致了鲜卑上下的忌恨,双方的矛盾达到了顶点,声势浩大的反汉化运动随之展开。而对于拓跋焘而言,之所以接受“太平真君”的头衔、推进汉化,说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。但如今既然已经造成了政局动荡,他毫无疑问会选择支持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:鲜卑贵族、旧俗。在这种情况下,崔浩和很多汉人知识分子沦为了牺牲品,至于在修编《国记》时秉笔直书、毫无避讳地尽述拓跋氏的历史,不过是一个借口和导火索而已。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,姻亲范阳卢氏、太原郭氏、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,史称“国史之狱”。崔浩的悲剧,不过是北魏曲折发展史的一个缩影。崔浩极力促成汉化,大方向时英明、正确的,毕竟拓跋氏想要统治中原,必须彻底融入中华文明。当时显然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,拓跋焘个人、大部分鲜卑人都还未实现汉化,直到后来的孝文帝时期,崔浩的理想才成为了现实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他可谓是生不逢时。

90后的你,哪些动画片陪你度过美好童年

火影忍者,海贼王,大鱼海棠,冰河世纪,功夫熊猫,花木兰,七龙珠,北斗神拳。

秦始皇时代的人们都吃些什么

秦始皇时代的人,主食吃不到馒头和包子,蔬菜则吃不到西红柿、土豆和红薯,就算是现在十分寻常的辣椒,当时的人也吃不到。如果有一个喜爱各种美食的“吃货”,有幸穿越到秦代的话,那么他恐怕将会迎来一段“痛苦不堪”的经历。为啥呢?很简单,别说种类丰富的珍馐美味,就是不少现代餐桌上常见的食物,在秦朝基本上都吃不到。这其中,包括且不限于前面提到的馒头和包子,也包括蔬菜类的西红柿与土豆等。甚至在佐料方面,秦代人也是单调得可怜,更要命的是,当时的烹饪更让不少现代人无法接受。那么问题来了,秦代时期的人一般都吃些什么呢?另外,他们是如何烹饪食材的呢?下面就这个问题,我们简单来聊一聊。先说主食方面。前面提到,在主食方面,秦代的人是吃不到现代随处可见的馒头、包子的,这些东西,在当时尚未出现。馒头,古代曾称作“蛮头”,其出现的时间,一般均认为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。据说是当时的季汉丞相诸葛亮,在征讨孟获时,行军途中发明了馒头,不过当时的馒头与现代的馒头形状区别较大,一说当时的馒头外形为“人头”形。当然,诸葛亮也不是凭空发明馒头的,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馒头,而人最早吃馒头的历史要追溯到战国时期,只不过,如果单从外形上来讲,那时所谓的馒头,更类似于现代的面饼。所以,从严格意义上来讲,秦代的人是吃不到类似于现代的馒头的。包子据说也是出自于诸葛亮之手,当时他命士兵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,在外面包上面粉制成,其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。只不过,至少在宋代之前,是没有包子这个称呼,当时不管是里面带馅的还是不带馅的,全部都统称为“馒头”。直到北宋时期,才有了包子这个名称,代指里面有馅的馒头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北宋时虽说已经开始区分包子和馒头,但馒头一直是北宋人最爱,当时有一种叫做“太学馒头”的食品,被不少学子和官宦人家所喜爱。具体的做法,是将肉切成细丝后,再拌进花椒面、盐等调料,最后裹进发好的面之中,这种做法,和如今河南各地流行的“花卷”十分相似。所以包子和馒头一样,在秦代时并未真正出现,因此当时的人们也吃不到。还有就是面条,面条在秦代是能够吃到的,毕竟我国历史上种植小麦和各类谷物的历史非常悠久,因此就足以可以制作出面条这种食物。只不过,当时的面条和现代的面条大不相同,最早时,面条一般都称之为“汤饼”,泛指在水中煮熟的一切面食,因此在那时,这种“汤饼”形状各式各样,并不固定为细长条。不过,秦代的人们是可以吃到面条的不假,但若是身在咸阳的秦始皇,想来一碗正宗的陕西油泼面,怕是不可能的。为啥呢?很简单,因为油泼面的灵魂“辣子”,在当时可是没有的。辣椒传入的年代,还要等到明朝末年,哪怕是同样有辣味的胡椒,也得等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有。所以,秦始皇虽说也是陕西人,但却实现不了“油泼面自由”。抛开油泼面不说,那么当时秦代的人在主食方面都吃点什么呢?基本上可以分为五大类,即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谷。这其中,作为当时餐桌上主食“扛把子”的就是稷,稷又称“栗”,即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小米,是禾木科狗尾草属植物。种植小米的历史,最早能追溯到六七千年前,而随着时代发展到了秦代时,小米已经是当时人们主要的食物了。除了小米之外,还有稻也是主食之一,不过当时稻还有更重要的作用,那就是用来酿酒。《诗经中》记载,“十月为稻,为此春酒”,意思就是十月份种下稻之后,就是为了来年春天喝到刚酿的酒做准备,这就充分说明,当时稻的主要用途,更多的是酿酒。剩下还有黍和麦,这其中,黍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大黄米,由于其粘性较大,一般用来做糕会多一点。至于麦,在当时由于种植面积并不如栗广泛,因此只能作为一种辅食,出现在秦代人餐桌上的机会并没有栗多。最后就是菽,所谓菽,简单来说就是豆类的总称,也可以理解为用各种豆子做的饭以及用豆叶熬成的汤。而这种食物,在秦代时富贵人家是不吃的,比如张仪在出使韩国时,就当着韩王的面十分鄙夷地说,韩国人基本上吃的都是“豆饭”,言外之意,就是韩国国弱民穷。所以,如果一个人穿越到了秦代,那么他每天的主食基本就是用小米做成了各种饭,比如小米粥之类,然后再来一碗用稻酿成的酒,顺便吃一块用黍做成的糕点,有条件的话,也许还会吃点小麦做成的“汤饼”。但若是家里条件不好,上面这些怕是吃不到,那就只能和战国时的韩国人一样,每天都是“豆饭藿羹”了。再说肉类方面。整体来说,秦代人的肉类食物资源,还是比较丰富的。早在商周时期,人们就已经在食用各种肉类的同时,还将不同的肉类,根据需要不同而应用到祭祀场合上。而根据《周人.天官.庖人》中的记载,当时可供人们食用的肉类,基本上为“六畜、六兽”以及“六禽”。其中,六畜分别是马、牛、羊、犬、鸡(查证过,当时鸡确实归纳为六畜之一)。而六兽则为糜、鹿、麕(音军)、熊、野豕以及兔。这其中的糜,是一种角像鹿,尾像驴,蹄像牛,面像马的四不像动物,属哺乳类,原产地也是,只不过这种动物早已灭绝。而鹿一般是以梅花鹿为主,至于麕,根据考证应该就是獐子。剩下的就是熊、野猪和兔子,上述六种肉类动物,从商周时期就已经成为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,并且这其中,野猪也逐渐发展为圈养,成为当时主要的肉食材料。另外就是六禽,所谓六禽,是指雁、鹑、鷃(音同雁)﹑雉﹑鸠﹑鸽,即我们如今所说的大雁、鹌鹑、田鸡、、斑鸠以及鸽子。而除了上述这六畜、六兽以及六禽外,秦代人的餐桌上,肉食水产品的种类,也相当丰富。在不少先秦的文献中,就记载了当时的人们对于水产品的热爱,一般常吃的有蚌、鳖、鲤、鲨、鲂(音)、鲔(音同为)、鲿(音同尝)、鲦(音同条)以及鲩(音同宛)。这其中,蚌以河蚌居多,一来是容易打捞,二来肉质鲜美,而鳖则是甲鱼,鲤为鲤鱼,鲨即鲨鱼,不过由于捕捞难度较大,能上餐桌的机会不多。另外鲂为三角鳊鱼、是一种大量分布在黄河、淮河、长江中下游的鱼类。鲔则为白鲟的古称,一说是指现代的烟仔鱼,由于其肉质鲜美,是当时王公贵族的最爱,而时至今日,已然成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。鲿则是黄颡鱼,也叫毛鲿鱼,一般生活在河川溪流中,是一种淡水夜行性鱼类。鲦则为鱼纲鲤科的一种鱼类,著名的“头鱼理论”中的头鱼,指的就是鲦鱼,至于鲩,就是我们现代常见和常吃的草鱼。上述几种水产品,构成了秦代人餐桌上的海鲜品类,当然像虾和蟹这样常见的水产品,秦代人也是能吃到的。这么一看的话,似乎秦代人在肉食方面吃得还算不错,天上飞的、地上跑的以及水里游的一应俱全。当然,若是只看种类的话,秦代人吃的肉类以及水产品不比我们现代人少,但是,若是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当时,即便是他面对这么丰富的肉类和水产品的食材,照样有点难以下咽。为啥呢?很简单,当时人们对于肉食以及水产品的烹饪,会让现代人没办法接受。秦代时,榨油技术还未产生,也就是说,当时的人们还无法从各种植物上提取到油,因此,当时的人们只能吃到“荤油”。所谓荤油,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从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油,而古人对这种荤油也分得非常细,比如从有角的动物(如牛羊)身上提炼出来的油叫做“脂”,而从无角的动物(比如猪)身上提炼出来的油则成为“膏”。并且,通过大量的烹饪经历,古人也总结出了动物油脂的不同特性。脂香,牛脂也,膏臊且腥,豕膏也。膻,羊脂也。也就是说,秦代时的人们,已经开始使用油脂来进行烹饪,但当时的烹饪,却并没有炒这种,原因很简单,因为当时没有铁锅。用铁锅炒菜,要到北宋时才开始普及,早期由于冶炼技术的落后,以及产铁量的不足,因此在很长时间内,古人是没办法吃到炒菜的。那既然不能炒菜,秦代的人是如何烹饪的呢?总结一下的话,大致可以分为煎、蒸、煮、烤以及炖。由于有从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油脂,因此煎是能够实现的,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当时的煎,与我们现代人常见的将食物放在平底锅上,用油来煎还是有很大区别的。将食物用油来煎至两面焦黄的烹饪方法,要到南北朝时期才有,北魏时的名著《齐民要术》就提到的这一点。而秦代时的煎,大致可以理解为将食物用动物油脂简单炸过后,再将其放入加水的容器内,然后进行小火收汁,最终形成一道菜肴的做法,有点类似于现代人煎中药的。除了这种外,当时主流的烹饪,更多的就是蒸煮炖,不管是什么食物,都可以放入锅中蒸和煮,而最方便也最快捷的,那就是一锅乱炖。此外就是烤,与现代的烧烤基本类似,区别就是做法和叫法不同,当时将大块或者整只的肉放在火上烤的话,叫做“燔”,而把肉串成串烤,则叫做“炙”,至于把肉裹上泥巴扔进火里烤,叫做“炰”。所以,如果一个现代人到了秦代,那么他想吃肉的话,就只能吃那种类似于煎中药一样煎出来的食物,要么就是来点蒸煮炖套餐,如果有功夫的话,也可以整一个小烧烤之类,至于炒菜之类,是吃不到的。听起来似乎还不错,也能完全不能接受,但别高兴得太早,这里面最要命的,也最让现代人无法接受的就是,当时的调料种类可不多。像肉类以及水产品如果蒸煮炖的话,也并不是难以下咽,尤其是牛羊肉以及水产品,蒸煮炖也能吃出个新鲜劲,但问题是,你得有相应的佐料来搭配才行。而秦代的佐料,显然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胃口。比如,当时没有辣椒。前文提到,现代意义上的辣椒,是在明朝末年才传入的,即便是辣味不太明显的胡椒,得等到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有。因此,这对于爱吃辣的人,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痛苦。当时有的调味料,只有盐和花椒两种,也就是说,当时的饭菜,除了咸那就麻,要么是又麻又咸。当然,为了解决单调的口感问题,秦代的人也想到了不少办法,比如制作各种酱料。在秦代人的眼里,那可以说是“万物皆可为酱料”,各种青草蔬菜,各种肉类水产,乃至各种虫子,包括且不限于蜜蜂、蚂蚁等等,甚至一些昆虫的,均可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酱料。而这些酱料,就是秦代人在吃饭时的“神器”,不管是吃主食也好,还是在吃蒸煮炖套餐也罢,都会随手来上一勺酱料下饭。另外,在吃烧烤时同样也是如此,为了增加口感,各种酱料更是一应俱全,一抹一刷,然后大快朵颐。只不过,这些“形状可疑”,散发着重重味道的酱料,现代人怕是难以接受。总之,在吃肉食方面,秦代的人能吃的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,六畜、六兽、六禽都是餐桌上的食物之一,而海鲜类能吃得也比较多,不过,虽说肉类品种较多,但也由于缺乏铁锅以及丰富的佐料,因此秦代人的肉类菜肴明显不如现代的口感丰富。虽说有各种酱料,但还是那句话,在仅有盐和花椒的那个时代,即便是酱料,口感也丰富不到哪里去。所以,正如前文所说,一个现代人若是到了秦代,虽然可以实现肉类自由,但却会因为缺乏相应的烹饪手法,以及缺少能增味的调料,导致“体验感极差”,最后也只能就着各种酱料来解解馋了。最后是蔬菜水果方面。先说当时能吃到的蔬菜品类。虽说在先秦时期,人们已经开始开辟土地成规模的种植蔬菜,但由于当时嫁接技术以及培育技术的落后,蔬菜品类基本上还停留在依靠自然的阶段。比如像《诗经》中,前后记载了多达一百多种植物的名称,但真正能被人食用的也就二十几种而已。二十几种听起来不少,但问题是,这其中有大部分,都是那种类似于浮萍、水草之类的植物,比如“薇”、“蒿”等,这些植物既无法大面积种植,同时对生长环境要求也高,因此,只能是作为一种辅助的蔬菜。真正能经常出现在秦代人餐桌上的蔬菜,大致可以分为五种,即葵、藿、薤(音同谢)、葱以及韭。这其中的葵,就是冬葵,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冬苋菜。葵菜的种植历史,在我国十分悠久,至少在两千多年前,葵菜就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,也正因为如此,葵菜也在古代有着百菜之主的称号。所以,葵菜是秦代餐桌上出现最多的一种蔬菜。而蔬菜的另一种“藿”,说白了就是大豆的枝叶,前文提到张仪出使韩国时,嘲笑韩国国民吃的都是“豆饭”,其中就包括用大豆叶子熬煮成了饭菜。还有就是薤,用我们现代话来说,就是小根蒜或者是野蒜,这种蒜与人工种植的蒜比起来,个头较小,辛辣味也较为淡一点,因此在当时也能就着面食生吃,就好像我们今天北方人吃面条就大蒜时差不多。而葱和韭,就是如今的小葱和韭菜,我们现代人吃的大葱,虽说发源地也是我国,但在秦代时,大葱的栽培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,因此在当时,人们所吃的葱,一般均为小葱。至于韭菜,同样也是由野韭演变而来,而在秦代,韭菜更多的是作为酱料食材出现的。除了这五种蔬菜之外,现代人能吃到的大部分蔬菜,在秦代时还尚未出现,有不少蔬菜都是等到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。比如黄瓜、香菜、胡萝卜等,另外茄子是南北朝时期才有的,而、要等到隋唐,南瓜、土豆、红薯、玉米就更晚了,得到了明朝才有。此外还有番茄、洋葱、西葫芦这种在现代极为常见的蔬菜,是在清朝时才传入我国的,秦代是自然也没有。也就是说,秦代时,比较主要的蔬菜就是葵、藿、薤、葱以及韭这五种,其他现代普普通通的蔬菜,秦代人根本吃不到。并且,受烹饪以及器具的限制,对于蔬菜的烹饪,秦代也是比较单调。史料上记载,秦代时对于蔬菜,除了做酱料之外,剩余的就是“菜齏”(音同击)和“菜菹(音同组)”。所谓菜齏,就是将菜加葱姜以及调料进行腌制,类似于我们现代的腌咸菜。而菜菹就相对复杂一些,简单来说,就是在煮沸的开水中加上盐巴,然后将菜放进去轻煮后捞出,和“焯菜”一样,然后切碎,拌上酱料后食用。这两种做出来的蔬菜,想必搁到不少现代人身上恐怕都不太容易接受,吃一顿两顿还行,要是天天这么吃,那真的可以用《水浒传》中鲁智深说的那句“嘴里淡出个鸟”来形容。至于说想改善一下口感,吃个炒青菜,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最后就是水果,水果不需要太多的烹饪方法,果实成熟摘下来就能吃,不过,在秦代时,人们吃的水果同样没有现代人丰富。葡萄和石榴,是张骞带回来的,西瓜在唐朝时西域才有,真正进入中原得到了宋朝,菠萝是在明代才传入,至于苹果,到了清朝才有。而秦代人能吃的水果,主要则是梨、桃、杏、枣,以及橘子、樱桃等。上述便是秦代人所能吃到的大部分主食、肉类以及蔬菜水果,与我们现代人相比,秦代人在食物上显然更单调一些,一来是各种食材的品类相对现代要少上很多,二来则是受烹饪的限制,当时主食以及肉类的烹饪,更多的就是蒸、煮、炖,要么就是烧烤,搭配上酱料一起吃,所以,如果一个现代吃货穿越到秦代,面对当时的饮食习惯,绝对是极其不适应的。

标签
推荐文章